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7|回复: 0

[其他相关] 关于《经典力学》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9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本文写作,有点模仿梅凤翔老先生的《分析力学及理论力学札记》的味道。他的文章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我不这么做。这些短小的讨论,又类似周国平的著作。他的散文有个特点,即都是一些短小的类似格言一样的刊物。我写这些片段式讨论和总结,尽量做到言之有物。我希望这些可以作为经典力学教材的补充和总结。我的主要参考教材是Landau的《力学》和Arnold的《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札记指的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故取名札记,是很合适的。

01、经典力学的重要性
经典力学是理论力学或者理论物理的第一门课,学好经典力学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理论力学的思想——最小作用量原理等,会用在后续几乎所有的物理课程中。这门课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主线,即这个原理,理清这根脉络,是学好理论力学的根本。如果学好了,这门课的所有内容可以写在半页纸上。

但是这门课学起来会非常困难,有几个原因:第一,大二学生刚学完微积分和微分方程,但不熟练;第二,大量的近似,让人眼花缭乱;第三,大量的抽象的公式推导,很多公式的物理意义也难以理解(或缺乏明确的图像)。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呢?两个建议。第一,多证明一些基本的结论,多推导;第二,多用 Mathematica 的 NDSolve 和 Plot 等(也可以用其它软件)做数值模拟,碰到不懂的,就先模拟画图看看。这样可以对这些问题积累第一手的感觉,对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和直觉能力有很大帮助。

物理图像很重要。在物理中,每个公式应该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图像。在讲课的时候,我会尽量注意这些细节。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个作业题是数值模拟双摆 (double pendulum) 的运动过程。学生需要用Mathematica 求解其运动方程,并观察简谐振动和混沌过程。这个摆是最简单的混沌摆。在WSU物理系门口,就有这样的一个混沌摆,我以前每次进楼,都会摇一下它并观察其复杂的运动过程。积累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理解物理的运动会非常有帮助。

02、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
如果按照内容来分,经典力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力学以及经典力学的数学物理方法。目前绝大部分教材都按照这条主线来分,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两个部分;但是有些教材则按照经典力学的主要运动形式和内容来分,比如朗道的《力学》等。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有些人喜欢把方法当作主线,而有些人把问题当作主线。此外,绝大部分教材不会讨论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但是 Arnold 的经典教材《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会介绍这些内容;这本书可能是这个方面最好的一本教材。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主要涉及的辛几何和辛代数(辛结构),在很多物理(尤其是几何部分)课程中都有用到。

03、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牛顿运动方程以 1.png 为基础,其中Fi 为力,它对应势能U=U(x1,x2,x3,⋯) 在xi 方向的梯度。这个方程在应用起来有一些明显的局限性。第一,它很难用来研究一些复杂的力学模型。这是因为在这些模型中,力和坐标等都不一定要有简单、直观的定义。这是因为在受限条件下,直角坐标不是一个很好的描述形式。第二,这个方程只适合在直角坐标系下求解,如果转到其它坐标系,比如球坐标、柱坐标,就会非常麻烦,比如我们不会有 2.png ,其中r 为球坐标的半径。此外,这个梯度∂rU 似乎也没有明显的意义。这个困难也可以从一些具体的计算问题中看出来,几个弹簧连接在一起的球的运动轨迹,斜面上滚动的小球,以及摆长可以变化的单摆的运动等。所以在一些有约束条件的系统中,利用牛顿运动方程,都是不好处理的。

力是牛顿力学的根本,每个地方都体现了力的作用。但是在很多力学课程中,比如电动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中,力的概念就没有那么根本了。注意,在这些“力学”中,力不是force,而是mechanics。

04、Lagrange(拉格朗日)方程以及它的优势
我们记L=T−U,它对应动能和势能的差,比如 3.png 和U=U(x)。代入下面的方程(注意 4.png 和x 是完全独立的物理量)
5.png
这个拉格朗日方程可以直接给出牛顿运动方程,即 6.png 。所以,拉格朗日方程和牛顿运动方程是完全等价的。这个方程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可以定义$p_i=\partial L/ \partial\dot{x}_i$(定义xi 为坐标),那么pi 对应的是动量。这个动量对时间的导数,给出所谓的梯度力。所以,这个方程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这个新的公式有几个明显的优势。第一,它不需要明确给出力和加速度;第二,它对任何一个坐标都是成立的,比如假设xi=xi(q1,q2,⋯,qN,t)(这个函数是任意的), 那么我们可以证明
7.png
这个性质保证我们可以对它做任意的坐标变换:柱坐标、球坐标、椭圆坐标、傅立叶变换等,它对应的拉格朗日方程不变。由此可见,拉格朗日方程有更加广泛的使用范围,可以用来研究非常复杂的力学过程。在逻辑上,拉格朗日方程如果可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必须可以在任意坐标系求解。非常遗憾,很多教材没有给出这个变换的证明;或者提到了,但没有明确点明其重要性(和意义)。如果我们可以在任意坐标下计算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坐标系/参考系,从而得到更多的守恒量。这些守恒量可以让我们的问题大大化简。

拉格朗日的第三个优势在于,它对应最小作用量原理——即哈密顿原理。拉格朗日是从达朗贝尔原理推导出这个方程的,而稍晚的哈密顿则是从最小作用量原理给出来的。它们的差别是,达朗贝尔原理是变分法的微分形式,但是哈密顿是变分法的积分形式。从电磁学中可以看出来,这两种描述是等价的。所以,如果定义
8.png
那么,上面的拉格朗日方程对应δS=0。显然,最小作用量的计算和坐标系无关(因为不同坐标系L 是不变的),所以上面的拉格朗日也和坐标选择无关。

第三个优势无与伦比,很有启发性。这是因为牛顿方程是二阶导数的运动方程,它的运动由一个最小作用量保障。那么,是不是所有二阶(或者高阶)微分方程都有类似的原理对应呢?对,《数学物理方法》或《数理方程》的变分法就做这个事情。当然,这个原理不一定百分之百成立;但是很多方程都有这个性质,即很多微分方程都是某些(物理)过程的δS=0(最小作用量原理)——困难在于如何寻找这样的L。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二阶微分方程的“力学化”。至少所有力学问题相关的偏微分方程,都可以由这个原理保障。

05、达朗贝尔原理和虚功原理
达朗贝尔原理说,对任意位移,都有
9.png
括号中的表达式即为牛顿运动方程。如果是静止/平衡系统,加速度为零,所以有 10.png 。它表明对于平衡系统,对它的任意扰动,所有力做的功之和为零。反之亦然。可见,这个原理有直观的物理图像,所以拉格朗日定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直观的物理图像。遗憾的是,这个公式还需要引入力,但是力在一些复杂的系统中不好计算;如果转换到其它坐标系,则更加抽象。所以和牛顿力学公式一样,它的适用性有限。在力学教材中,它一般用来求解平衡问题。在高中竞赛中,它倒是一个重要的计算手段。

06、理论力学的主要物理模型
理论力学主要处理的模型包括:

  · 散射问题,它直接用在原子物理中,即所谓的卢瑟福散射;

  · 两体问题,比如太阳和地球的体系,并证明椭圆轨道(可以证明圆形轨道不可能是拉格朗日方程的解);

  · 相互作用弹簧问题;

  · RLC和LC电路(这个模型说明很多非力学问题可以有类似的力学描述,以后很多问题都可以这样力学化。这是典型的类比法);

  · 电磁场问题,其拉格朗日为 11.png

  · 相对论问题,其哈密顿为 12.png

  · 耗散问题;

  · 刚体转动和角动量问题(了解欧拉的贡献,欧拉转动和欧拉角等;在量子力学中,出现角动量量子化和对易关系;了解角动量守恒);

  · 小幅度振动问题和参数共振问题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拉格朗日方程描述。这些模型在量子力学中也有重要应用。

07、认识达朗贝尔和拉格朗日,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达朗贝尔 (1717~1783) 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比如他和与当时著名哲学家狄德罗一起编纂了法国《百科全书》,并负责撰写数学与自然科学条目,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主要首领。他所处的时代,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也是数学家云集的时期。在18-19世纪,法国和欧洲大陆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包括欧拉、拉普拉斯、拉格朗日、伯努利、柯西、泊松、雅可比、高斯、阿佩尔 (Appel)、菲涅尔、阿拉果 (Arago)、傅立叶等。法国的数学从此崛起,直到今天,法国的数学研究依旧非常厉害。法国的数学传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笛卡尔、莱布尼茨和惠更斯等。这些科学家在波动光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法国对科学家的重视,可以体现在埃菲尔铁塔上的72人名,其中有很多伟大的数学家。

这些人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师承关系。比如约翰·伯努利是欧拉的老师,欧拉是拉格朗日的老师,拉格朗日又是柯西的老师。它们是数学的变分法的主要发明人,后来也自然而然把这个方法用在物理问题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拉格朗日方程。随着牛顿的去世,欧洲的数学发展渐渐集中在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大陆,也直接导致了科学中心转移到法国。数学中的分析法引入物理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据说没有一张图。

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在有人意识到科学史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但是实践的人还太少;其实,科学史在厘清科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方面有重要价值,它在科学教育中的意义会更大。

08、力学发展的几个重要/跳跃性阶段
力学理论的建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跳跃。首先,牛顿建立了牛顿方程F=ma;后来,拉格朗日根据达朗贝尔原理给出了一个微分方程的描述,它等价于牛顿方程;接着,哈密顿给出了哈密顿最小作用量原理以及哈密顿方程,这个方程给出了哈密顿力学的数学结构,即所谓的辛结构;接着,诺特 (Noether) 建立了对称和守恒之间的关系;最后,在20世纪初建立了经典场论,并最终完成量子场论的建立。这是主线,如果仔细研究这些历史,比如参考梅凤翔老先生的《力学史》,会看到每个重要的进步,其实都有许多人的贡献。一个小的进步,汇聚为最终的重要的进步。这个进步的规律和所有其它科学的进步规律是一样的。那种跳跃式的进步,在科学史上也许是罕见的,或者没有的。

科学史关于科学是如何进步的,一直有争论:科学革命和科学渐进。我倾向于后者,并且认为科学革命的观点是因为这些人忽略了同时代很多人的贡献,导致了科学思想忽然产生的“假象”。这是仁者见仁的事情。

09、为什么耗散不能写成拉格朗日的形式?
耗散系统的拉格朗日方程一般写成
13.png
其中Qi 是耗散项。它一般不能写入L 中(假设这个拉格朗日是局域的),否则就有最小作用量原理了。其原因如下:假设存在L→L+f,其中f 吸收Q。此外,假设Qi 和速度无关。那么 14.png 。这是一个非局域相互作用,它的值和路径有关。可见,耗散项Q 不能被吸收到L 中。这个反证法在很多教材中都没有给出来,它们只告诉学生我们有这样一个结果。

这个结果也暗使我们,如果L 要变得有意义,必须是局域的,即任何一个物理量,它的相互作用只和当地的位置有关,和遥远的位置无关,也和过往的历史无关。如果按照上面的定义,我们的L→L+f (f 的定义见上面),那么它和路径 (Path) 有关,就不是很好定义的了——选择哪条路径呢?可见,我们的教材给出了拉格朗日量,但是对它的形式的讨论太少,学生们的认知也不够。

这种非局域的拉格朗日,因为笔者知识有限,不做讨论。它给出了正确的牛顿运动方程,所以有一定的合理性。怎么理解这种性质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有趣的问题。考虑这个问题,其哈密顿为H=H0−f,运动方程依旧由哈密顿运动方程描述。

我要强调耗散(或者非保守系统)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对耗散的理解由几个重要的阶段。比如经典耗散可以认为是一个物体和一个环境的相互作用,即所谓的郎之万方程。后来,大约在1980年代,很多科学家将这些理论推广到量子郎之万方程上,即这些耗散也被当作算子处理,并给出量子耗散模型。此外,在腔动力学中,有著名的In-output(输入-输出)理论,这也是对耗散的重要认识。耗散有一些基本的结论,比如涨落-耗散定理。所以在讲耗散的内容的时候,可以:做数值模拟;介绍一些基本的推导和结论;介绍未来可能的应用。今天很多人研究的非厄米问题,其实也是非保守系统的重要内容。它很重要,这是意为任何系统都会和环境相互作用,所以耗散不可避免。

10、经典力学概念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经典力学中有很多概念被用在其它领域,列举如下:

  · 哈密顿方程和共轭对 (conjugate pairs)。在统计力学中,dU=pdV−TdS,那么V 和S 是共轭量。Maxwell 首先引入了这些概念。

  · 最小作用量原理,在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场论等领域,都有广泛用到。

  · 绝热定理,即I=∮pdq,这个量成了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几何相的核心概念。

  · 转动过程以及欧拉角在量子力学中对应的是LxLyLz 算子,以及量子态在Bloch 球上的转动。对于自旋,它对应Pauli 算子。

  · LC电路在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中可以量子化,并给出量子比特。

  · 电磁场的拉格朗日量在量子场论中给出最小耦合 (minimal coupling) 的思想。

  · 经典力学中的回旋运动,在量子力学中对应量子化的Landau 能级。

  · 经典耗散被推广到量子耗散。

  · 经典力学的泊松括号到量子力学的对易子;以及这个括号对应的Lie 群和Lie 代数等。

可以这样认为,经典力学中的每个概念,最后都在其它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上课的时候,应该对这些概念有所侧重。经典力学要教好,需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而且要照顾到未来的需求。

来源:龚明科学网博客,作者:龚明。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19 15:05 , Processed in 0.09007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