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3|回复: 0

[其他相关] 力学赏析:谈谈古建筑中的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5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柱”在我国古建筑中具有承载上部结构的重要作用,有“屋之主”之称,更有“中流砥柱”之美名。柱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柱头、柱身和柱础,同时又因各部分的比例、尺寸、形状、装饰不同,被分为多种柱式。不过,这种分类方法沿用了希腊罗马柱式的分类方法,我国的古建筑中的柱式实际上与希腊罗马柱式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希腊罗马柱式的柱头、柱身、柱础本质上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柱结构,因三部分外形及装饰不同,可分为希腊三柱式和罗马五柱式,如图1所示。
2.png
图1 希腊三柱式(左)和罗马五柱式(右)

其中,希腊三柱式中的多立克柱无柱础、柱头为倒圆锥台,柱身20条凹槽;爱奥尼柱有圆形柱础、柱身24条凹槽,柱头一对涡卷;柯林斯柱以柱头以茂盛的毛茛叶为装饰,更加富丽堂皇。到罗马时期,在希腊三柱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塔司干柱(柱身光滑无装饰)、混合柱(柱头混合爱奥尼柱与柯林斯柱的特点),成为罗马五柱式。

我国古建筑中柱之柱头、柱身、柱础则是独立三个部分,并不是一个整体,如图2所示。与希腊罗马多采用石材不同,我国古建筑中柱身一般为木材,由于木材的易腐性,一般会在柱身下垫衬一个石制的柱础,抬高柱身、起到防腐防潮的功能。柱头通常为斗拱,起着增加房屋的出檐悬挑,优化梁构件受力特征的功能。我国古建筑柱头与柱础不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结构功能,是其与希腊罗马柱最大的不同。
3.png
图2 宋代建筑中柱结构

其次,我国古建筑中柱的分类更加多样。如图3所示,从柱身截面和立面看,我国古建筑中的柱可分为圆柱、方柱、棱柱、梭柱、瓜棱柱(瓜楞柱),异形柱等等。此外,还有许多模仿事物和人物的柱,如图4中所示的瓜棱柱(瓜楞柱)、束竹柱、人像柱等等。
4.png
图3 古建筑中柱的几何分类

5.png
图4 各类柱的实物图举例

除了依据外形进行分类之外,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依据柱的使用位置和结构功能进行分类,大致来说可分为三类:

1. 支撑房屋主体结构的柱

它们立于地面支撑梁坊,这类柱就是所谓的“屋之主”。如果这类柱位于屋檐最外一层,则称檐柱;而将檐柱里一层支撑梁架的柱,称为金柱(参见图5)。
6.png
图5 檐柱、金柱、瓜柱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落地的长柱会组成柱网,共同支撑起屋顶,而布置在建筑纵向中线上(不包括山面上的柱),顶端支承脊槫(桁、檩)等柱统称为中柱(宋称分心柱)。此外,还有山柱和角柱,山柱指位于山墙内直顶屋脊的柱子,角柱即为房屋四角的柱子,由于角柱与横纵两个方向的梁坊相连构成框架柱,其受力较为复杂,在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参见图6所示)。
7.png
图6 中柱示意图

2. 位于梁、坊之上的短柱

如在梁上支撑屋脊的脊瓜柱、支撑梁架的金瓜柱、在梁背上支撑梁枋的童柱等(参见图5)。瓜柱很短,因此在宋代有侏儒柱、蜀柱、童柱之称。据说瓜柱由垫木(就是垫一块木板的意思)发展而来,目的在于将梁垫高,随后发展为瓜柱。

3. 起连接作用的柱

如垂花柱,这类柱坐落于梁架上,向下半悬,如图7所示。此类柱不仅具有支撑上部结构的功能,而且还起着连接上下、横纵构件的作用(以垂花柱做柱网层的除外)。垂花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底部花型雕刻,因其多为莲花,因此也称为垂莲柱。垂莲柱多用于门楼、牌坊、亭台出檐处,俗称“占天不占地”,既节约用地,又极具装饰之美。
8.png
图7 集装饰性与功能性于一体的垂花柱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柱”已发展成为种类繁多、装饰优美且结构精巧的柱式体系,仅从“柱”的名称,就可以读出它的样式、位置和功能。而且,以现代力学知识来审视,我国古建筑中的“柱”与希腊罗马柱相比,还因其更加符合力学原理而处处体现着柱式构件设计的科学美。

在力学中,任何构件的设计和使用首先要满足其强度条件,柱构件也是如此。设材料的许用应用为[σ],σ 为柱构件的实际应力,则强度条件记为
9.png
我国古建筑中,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直径小,下端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通常情况下,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7/1000,例如要求收分为3厘米,柱根直径为27厘米,则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如果分析立柱的轴力图,除了柱头的竖向载荷之外,柱本身由于自重的影响,轴力会在逐渐靠近柱脚的截面上逐渐增大,呈线性分布,如图8(a)所示。因此,对柱进行收分(参见图8(b))制作,有将柱设计为等强度构件的意味。大自然中,树木正是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成为一种下端粗、上端细的“收分”结构,柱构件的“收分”既能给人一种即视的稳定感和纤细杆,同时从粗到细的变化还能让人在欣赏柱式构件中体会的变化之美。
10.png
图8 立柱轴力图与收分的对应

柱式构件除了要满足强度条件之外,17世纪末,瑞士科学家欧拉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还发现了承压长构件的另外一种失效形式——压杆失稳,并得到了压杆发生失稳的最小载荷(即失稳临界载荷)与杆长度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即
11.png
其中,C 是一个与材料常数和截面形状相关的常数。欧拉临界载荷说明,对于确定材料和确定截面形状的压杆,杆件越长就越容易发生失稳。通常情况下,工程上构件失稳时的临界应力要比强度应力小很多。

例如,已知松木的强度极限为σc=40MPa,将其制成宽30mm,厚5mm的矩形截面杆,当杆长30mm时,破坏时的压力为6000N。但如果杆长为1m时,杆件不发生破坏,但发生失稳,而且失稳时的压力仅为30N,仅为破坏压力的0.5%。可见,细长构件的失稳临界应力远小于材料强度极限,因此,柱或压杆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欧拉失稳。
12.png
图9 短柱和长柱的临界失效压力对比

19世纪,比利时桥梁专家拉马尔 (E. Lamarle, 1806-1875) 在欧拉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压杆失稳的临界应力公式,并最早讨论了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根据拉马尔的研究,欧拉临界失稳下的应力可通过下式求解
13.png
这里,λ=(μl/i)=√(μl)2A/I,为柔度系数,各字母的意义如下:μ 为长度因数,与约束有关:两端饺支为1;一端固定、一端自由为2;一端固定,一端饺支为0.7;两端固定为0.5。A 为柱的横截面积;l 为柱的长度;I 为柱弯曲时的截面惯性矩,圆截面为I=πD4/32

如果以柔度系数λ为横坐标,以σcr 为纵坐标画出上式所示的临界应力与柔度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10中的虚线所示。显然当λ 趋近于0的时候,用上式求得的临界应力将趋于无穷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当材料内的应力达到其强度极限时,材料本身将会发生破坏,而不会发生失稳。

为了区分这种情况,依据压杆柔度将压杆区分为大柔度杆,中柔度杆和小柔度杆,即图10所示。大柔度杆是指压杆内应力小于比例极限时的情形;中柔度杆是指压杆内应力大于比例极限 (σp),但小于强度极限 (σs σc) 时的情形;如果压杆内应力等于或大于强度极限 (σsσc),则称为小柔度杆。
14.png
图10 大、中、小柔度杆失效应力的应用范围

令上式中的σcr 等于σp=28MP,并假定E=9.8GPa(木材力学指标离散性高,参考教材我设了一个值),可求得对应于比例极限的柔度系数为
15.png
认为当压杆(柱)内的平均应力超过比例极限(即柔度系数超过λp)时,但平均应力小于强度极限时,可采用经验公式进行求解,如图10中BC段。参考《工程力学》(北科大版),对于松木而言,经验公式参数可取为a=40MPa,b=0.203MPa。由于题目设定了松木的强度极限为σc=40MP,图10中水平直线段AB将消失,这意味着由松木制作的柱将被视为中、大柔度杆,但具体柔度系数要依据柱截面及其高度而定。

以圆柱为例(假定各方向发生失稳的能力相同),根据柔度系数λ 的公式,求出柔度系数与长径比(非圆柱时需要讨论柱长度与回转半径之比)的关系为
16.png
由于我国古建中的柱通常是直接或通过榫卯放置在柱础上,可以有一定的转角,因此可将下端简化为铰支座,同理柱头约束与柱础类似,也可简化为铰支座,因此,上式中可取μ=1。这时,柔度系数就是柱长径比(柱高与直径之比)的4倍。因此,依据上式可知,λp 对应的长径比为15。也就是说,当柱的长径比大于15时为大柔度杆,小于15时可视为中柔度杆。

宋《营造法式》中对柱式做了专门规定,长径比为9:1(柔度系数36)或8:1(柔度系数32)。到了明清时期,长径比拉长为10:1(柔度系数40)。经过计算可知,当柱的长径比为8:1时,代入上式得λ=32,再利用欧拉临界失稳下的应力求解公式可求得临界应力为
17.png
当柱的长径比为9:1时,代入柔度系数与长径比(非圆柱时需要讨论柱长度与回转半径之比)的关系式,得λ=32,再利用欧拉临界失稳下的应力求解公式可求得临界应力为
18.png
经过计算可知,当柱的长径比从8:1增加到9:1,长度增加12.5%,但临界应力只降低了约2.4%。众所周知,长柱可以增大房屋空间,可见在上述中柔度杆条件下,长柱更加经济合理。

罗马柱式的长径比一般在4:1-6:1之间,只有在一些大型的庙宇建筑中,可以达到8:1~10:1之间,如果考虑石材比木材具有更好的比例极限和强度极限,罗马柱在用材上不如我国古建中的柱式经济(更能发挥材料性能)。此外,由于我国古建筑柱具有独立柱头、柱础与柱身,在分析临界应力时,柱的长度l只包括柱身高度,而不考虑柱础和柱头高度,显然,如果考虑柱础、柱头,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房屋高度。

依据现代力学原理发现古建筑构件的科学美,获得从外在形式美到内涵科学美的升华,才能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我国古代建筑的伟大成就,从而使得古代建筑元素继续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散发光芒。

作者注:感谢天津大学王振东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刘利亭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李智敏柱式装饰设计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编《工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https://www.jianzhuj.cn/news/1001046.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8809794

来源:力学酒吧微信公众号(ID:Mechanics-Bar),作者:张伟伟。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19 15:19 , Processed in 0.07479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