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0|回复: 0

[其他相关] 潘季驯“束水攻沙”的力学原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万历四年夏,… 河决崔镇,黄水北流,清河口淤淀,全淮南徙,高堰湖堤大坏,淮、扬、高邮、宝应间皆为巨浸。大学士张居正深以为忧。河漕尚书吴桂芳议复老黄河故道,而总河都御史傅希挚欲塞决口,束水归漕,两人议不合。会桂芳卒,六年夏,命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代之。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议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伏秋则居其八,非极湍急,必至停滞。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即桂芳所开草湾,亦可不复修治。”遂条上六事,诏如议。
1.png
明 潘季驯像(图片来源网络)

以上是明史中记录潘季驯万历六年治理黄河的一次经历。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万历六年这次是他第三次治河,而为后人所乐道的就是他在治理黄河过程中所采用的“束水攻沙法”。

在潘季驯之前,明朝的治河主要是分流。景泰年间,徐有贞(后来曾任内阁首辅)曾以一孔壶出水慢于五孔壶来说明分流对于泄洪的作用,但事实证明,分流虽然可以有效的泄洪,但分流后流速减慢,为泥沙淤积提供了条件。因此,万历四年时,黄河在崔镇决口(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北),清口淤积,即黄河、淮河、运河三河交汇处淤积;高堰大坏,即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

众所周知,长江和黄河是我国两条最大的河流,在它们中间还有一条淮河,如图1所示。在隋朝时,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联通长江、淮河、黄河,以及海河,通过海河支流永定河到达北京,至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一直都是重要的经济通道。其中,黄河在孕育华夏文明的同时,也频繁泛滥,给中下游带来沉重的灾难。这主要是因为黄河自青海流出后进入了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为沉积作用而成的高原,土质相对疏松,雨季时期大量的泥沙被冲刷进入黄河,在进入下游后随着地势减缓,黄河流速降低,河中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造成河床的不断抬升,这就导致了黄河经常发生淤积堵塞、溃坝、泛滥,以及改道等现象。
2.png
图1 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图片来源:网络)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黄河河道在海河与淮河之间频繁的改变,大多数的改道都集中在黄河以北,向南改道的次数相对较少。而因人为的原因,黄河也两次向南改道,淮河甚至因为黄河改道的影响,入海口淤塞一度靠着长江出海。
3.png
图2 黄河入海口的变迁,明清故道现在被称为废黄河(图片来源:网络)

潘季驯经过实地调查,认为造成黄河泛滥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由此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根本在于治沙。于是他主张束水,堵住黄河原来的决口,形成主河道,同时修筑一道缕堤(堤势低矮,形如丝缕),固定住主河道的河床主槽,使水流速度加快,利用水的流速,将淤积的泥沙冲走,从而达到治沙的目的。他又在缕堤之外一定距离处(1-3里远)加筑一道遥堤(离主河道较远的堤),以防缕堤溃泄引发洪水,同时还可以起到束水归槽的作用。再配以格堤(内有农田、村庄等)、月堤(曾半圆形,加固缕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堤防理论。
4.png
图3 缕堤、遥堤、月堤、格堤相结合的堤防系统

在流体力学上,像河流这样具有自由表面的流体流动被称为渠流。它相对于管流而言,管流是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流体充满管道,没有自由面。不过当管流中,流量较小不能充满管道时,也被称为渠流,但由于管道封闭也被称为暗渠,敞开直接与外界接触被称为明渠。

1726年,瑞士科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发现了流体力学中伯努利原理:在水流或气流里,如果速度小,压力就大;如果速度大,压力就小。写成公式表述为:
5.png
这里,P 为压力,v 表示速度。由于河水具有粘性,靠近壁面的流体速度是小于河流表面速度的,甚至为0(即流体与避免无相对滑动),图3所示为典型渠流速度分布图。
6.png
图3 典型的渠流速度分布图,图中等高线表示流速,单位m/s

根据伯努利原理,由于渠流中速度不一致,速度小的地方压力大,而速度大的地方压力小,这样在压差作用下,速度小的地方的流体将向速度快的地方流动,相对于河流的流动方向,由于速度不同导致压力不同,从而产生的流体流动被称为二次流(河流的流动为一次流)。

由于渠道底的流速小于渠道表面的流速,因此在压差作用下,流体将产生自下而上的流动(二次流),而泥沙颗粒将在流体的流动下被卷起,随流而下。假设流体在河道地面不发生相对滑动,即速度为0,则河流速度越大,由伯努利原理产生的压差就越大,就越有可能带动泥沙运动。因此,研究人员把能够使泥沙从静止到起动的临界流速称为起动流速,对于无黏性粗颗粒泥沙的起动流速计算公式的一般形式为
7.png
其中,uc为泥沙起动流速,γs 为泥沙表观密度,γ 为水的密度,ks为河床面粗糙高度,x 为河床面状况校正系数;d为泥沙粒径,R为水力半径。所谓水力半径,即某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与水体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之比,水力半径是表征渠道隧道的输水能力的指标。从上式可以看出,起动流速uc 与水力半径R,河床粗糙度ks,泥沙密度γs、大小d,水的密度γ 等量有关,而当河流流速大于泥沙起动流速uc 时,泥沙就可以被带走。

由此可见,“束水攻沙”的要义就是堵上黄河分流的水,将其汇集到干流中,以提高河水流速,从而对泥沙进行冲刷,此即为“塞旁决以挽正流”,且“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解决了泥沙淤积也就抓住了治理黄河的主要矛盾。具体做法即在靠近主槽两岸修筑缕堤,用以约束水流提高流速攻沙,此即“以河治河”;同时,在缕堤远处修筑遥堤以防洪水泛滥。

有意思的是,在潘季驯治河3个世纪之后,19世纪90年代,一位德国河工专家恩格斯 (Hubert Engels,1854-1945年) 看到潘季驯的治河堤坝时叹服道:“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恩格斯是著名的水力学家和治河工程专家,水工模型试验的创建者。1931-1934年之间,先后三次主持河流冲刷泥沙的模型试验模拟黄河携沙能力,恩格斯依据实验给出了4点建议:

  · 培高原有堤防,以防止异常洪水。即潘季驯所说:“筑遥以防其溃。”

  · 采用适当之工程措施(堵塞支流、即串沟),以创造中水河床,并使之固定。潘季驯束水攻沙的继承者靳辅在《治河方略河防摘要》中对堵塞串沟有详细总结。

  · 根据河槽形式修筑翼堤,使滩地淤高。这种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滩地落淤的堤防,与潘季驯的格堤甚为相似。

  · 藉适当工程措施,保护滩地,以防止冲刷和发生漩涡。即潘季驯广泛应用埽坝、挑水坝等护滩工程。

这里说明一下,埽坝、挑水坝是一种为减少河流正面冲刷堤岸、坝身的工程设施。埽坝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可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等,如图4a所示。挑水坝也称丁坝,其功能可将大流挑离本岸,以保护下游堤防,在堵口时挑水坝可减轻堵口施工的压力。由于挑水坝一般延伸到河流内,从形状上像一个“丁”字,也被称为丁坝,如图4b所示。恩格斯曾定量分析了丁坝间距、丁坝与堤岸的夹角,以及坝头形状等的影响,写出《黄河丁坝实验简要报告》。
8.png
(a)   各种护岸埽

9.png
(b)   挑水坝(也称丁坝)
图4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以上分析可知,恩格斯在水工模型实验基础上得出的治黄方针,与潘季驯主张的“束水归槽”,配合缕堤、埽坝等护滩工程的治黄方略,二者的实质完全相同。从另一个角度看,恩格斯的黄河水工实验完全验证了前潘季驯的治河理论。

从历史角度看,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思想改变了明早期分流治河的思想,是治河思想的一大转变。在他的治理下,黄河下游水患减少、泥沙淤积的速度放慢,同时也减少了黄河决口和泛滥的频率,为我们当今的黄河治理工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周魁一. 潘季驯“束水攻沙”治河思想历史地位辨析[J]. 水利学报, 1996(08):1-7+15.

节选《明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一》https://www.sdmz.net/shibu/mingshi/83632.htm

侯起秀. 潘季驯束水攻沙理论研究——兼论21世纪“水沙分离、高效输沙”治黄设想[J]. 水利规划设计, 2002(02): 34-39.

徐慧娟. 浅析潘季驯《河防一览》[D]. 郑州大学 2015

潘季驯束水攻沙. http://yw.eywedu.com/wenhua/HTML/5104.html

陈奎孚公众号:图形公式不烦恼

综合百度、维基等百科知识
10.png
潘季驯《河防一览图》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来源:力学酒吧微信公众号(ID:Mechanics-Bar),作者:张伟伟 太原科技大学。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19 20:31 , Processed in 0.07104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