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0年来最强寒流来袭!相信大家都感受到它的威力了。
人类应当如何抵抗极端气候?走向清洁能源之路可能是我们必须选择的方向。
地球人口多达70多亿,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势必也日益增加,而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所导致温室气体增加,极端气候增多,给地球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和危害。
这并不是说地球就没有希望了。即使在人类给地球造成极大负面影响、警钟时时响起的这样一个时代,各国政府、个人和一些私营公司也都在为管理好这个地球而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在世界能源领域内,科技进步正在不断地改进我们对能源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然而,通过这些进步来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科学家们指出,如果人类继续以当前的速度燃烧化石燃料,地球大气中迅速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很快将地球温度抬升到一个危险的水平。
"如果我们想要将地球温度升高限制在2摄氏度之内,留给我们的时间大约只有30年了。"全球智库之一的世界资源研究所(WRI)高级研究员凯利.莱文(KellyLevin)去年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写道。"如果突破这一温度极限,世界森林火灾的风险会增多,珊瑚白化会更快,海平面上升会加速,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环境影响和威胁。"
考虑到人类在可再生能源、电能存储和政府相关法规制定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世界正在走向清洁能源之路。以下是充满希望的五个迹象:
一、风能、太阳能发展势头良好
清洁能源正在全球迅速发展,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推动着以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型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进程。今年是清洁能源发展势头最好的一年,尤其是在美国。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去年4月发布的一项分析显示,与以往相比,2015年美国将安装更多可再生能源设备,并入电网的发电量将再增加18千兆瓦(GW)。据BNEF预测,2015年美国新安装的太阳能设施的发电量将达9.1千兆瓦,为历史最高(其中一半建于加州)。风力发电总量达8.9千兆瓦,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得克萨斯州。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LA)预测,虽然2016年太阳能提供的电力只占美国发电总量的0.7%,但其发电量在持续增长,许多家庭和企业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自产电力。
二、更多城市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去年12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气候峰会上,在促进全球合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巴黎协议》带给了我们更多希望。
"如今我们在60个国家里已有500条相关法令法规,覆盖了全球80%的碳排放地区,8200个城市已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联合国最高气候官员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Figueres)去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来解决这个问题。"
美国已承诺,到2025年,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6%~28%的碳排放量,奥巴马总统希望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将促使印度和中国等其他主要碳排放大国发布同样大胆的目标计划。
三、提高能源效率成效显著
世界各地生产的电力很多因效率低下而没有充分利用。但在过去十年里,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在更有效利用能源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国际能源署(IEA)2014年的分析报告称,从2001年到2011年,包括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内的18个发达国家,通过采取各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措施,节省的能量或超过中国2011年的用电量。
"能源效率是无形的强国象征,是提高国家能源安全、降低能源成本、更接近我们的气候目标的支持和保证。"国际能源机构执行干事玛丽亚.范德胡文(MariavanderHoeven)在2014年公布的报告中说道。
提高效率可在多方面获益,从生产更节电的家用电器,到高速公路降低车速限制等。
四、电池改变了电能储存方式
风能和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来源,但都有显著的缺陷,因为不会每天都有明媚的阳光照耀,风也不能保证每天都刮。
在晚上或无风的日子里,太阳能和风能无法满足电力用户的能源需求,除非我们可以将风能和太阳能储存起来以供备用。这就是电池储能的魅力所在,这种电池可以将电能储存后供随时取用。
近年来电池发展很快,特别是电动汽车上的电池。事实上,据彭博资讯报道,从2007年到2011年,汽车电池成本已下降了14%。如今,其成本已经低至IEA预计的将于2020年达到的目标。
另有迹象表明,汽车电池取得突破的成果很快将进入家庭和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获得和储存电能的方式。
五、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据国际能源机构称,2014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没有增加,是40年来首次未因排放问题导致经济衰退的一年。
"这给了我们更大的希望,人类能够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威胁。"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Birol)说道。
据美国能源信息机构的报告称,2014年,美国GDP增长了2.4%,碳排放只上升了0.7%。
来源:能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