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5|回复: 0

[阅读写作] 学术论文的选题三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3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选题是论文写作过程的首要环节和核心要素之一,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着论文写作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论文写作的方法和途径。衡量一个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首先得看他能否选择有价值的课题。“题好文一半”,即选准、选好了研究课题,等于论文写作成功了一半。这是相当有见地的经验之谈。学术论文的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研课题的选择。决定学术论文质量高低和价值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选题的好坏无疑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选准了课题,随之而来的聚材、识材、具体观念的提炼、研究成果的书面化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反之,即使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到头来也是劳而无功,因为其无价值可言。
  一、研究课题的需要性
  需要,是科学研究的最根本、最内在因而也是最持久的推动力。需要性原则,也叫价值性原则。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它是选题策划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我国知识分子著书立说自古就有“经世致用”的传统。《论语》中孔子就说过:“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今天的话来说,研究学术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当是有现实需要性的,这才是治学的根本目的。它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提高科研的学术水平,也即为了提高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所谓价值,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与科学理论价值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课题。此类课题大多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社会需要,群众关心,研究目标明确。选准了这些课题,并且将问题加以解决了,就会带来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给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选题,特别是应用性、开发性研究,考虑经济效益尤为重要。这类课题,一定要投资少,见效快。如我国现代育种专家袁隆平把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实际,使水稻增产20%左右,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此外,在选题中要考虑到能科学、合理地支配自然资源,要合乎国情,做到节约原料和降低消耗,综合利用和不破坏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
  需要性原则既是一个学术准则,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学者、科研人员的学术良知。例如,北大一位知名教授这样评价经济学家胡鞍钢:第一为中央说话,第二为贫民说话。为中央说话,是指胡鞍钢的学术研究总是站在决策层的高度,并屡屡被决策层所采纳。为贫民说话,是指他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利益得失。1999年6月胡鞍钢提出了富民为本,扩大内需的学术宗旨。2002年6月,他又提出“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新思路。在胡鞍钢提出“就业优先论”后,党的十六大报告写上了“就业是民生之本”。
  根据现实需要选题,并不意味着研究人员只能从事应用研究,撰写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论文。强调社会需要和应用价值,不能做机械、狭隘的理解,只看眼前,急功近利。即有的研究项目,虽然一时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实践,但对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于解决理论上的疑难问题却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有着相当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课题的学术性
  选择课题不仅要考虑社会需要,还要考虑课题本身的学术或理论价值。只有选择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题去进行研究,才可望写出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那么,究竟什么论题才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首先,该论题应该是在学科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为大家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作者在对专门性的知识进行积累并加以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的劳动结晶,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普遍意义。其次,该论题应该是最有可能或最有希望“创新”的问题。选题策划要有创见、有新意、有特色,要有一定的先进性。选题要防止与别人雷同,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开创性。如果课题本身就比较陈旧或一般,那研究结果就极可能平淡无奇了。当然创新不是赶时髦和一味的标新立异,创新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应该是一致的,作者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与新材料,促进问题的正确解决。创新是学术之本,创新的核心在于突破。创新性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在理论研究中表现为新设想、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提出新问题;在应用开发研究中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解决新问题。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具体表现可列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探索前沿,填补空白。客观世界是多样化的,是无限复杂的,而且,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研究探索是永远不会完结的。探索科学前沿,探索别人未曾涉足或刚开始涉足的新研究领域,突破科学禁区,探求未来世界之谜,并创造出有重大学术价值或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崇高目标。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说论题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和理论的前沿,处于领先的位置,找到一些本来值得研究,但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也有一些是在过去没有必要研究而现在有了研究的需要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一些在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中,不断产生出是新问题,需要予以科学的解答。论文是研究和探讨未知事物的表述,时代的未知领域和理论前沿总是有待于人们去认识新的东西。我们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如果“敢为天下先”,选择人们尚未研究过的问题,经过研究,获得新成果,填补了某学科领域的某项空白,那就具有开创性,就能把科学事业推向前进。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要跳到最前线去作战,问题不是怎样赶上,而是怎么超过。”1930年,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自学青年华罗庚曾深入剖析了一位教授的论文,并写出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这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那一年,他19岁。因此,我们在论文选题策划时,要破除迷信,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也不迷信传统观念。一般来说,开创性研究课题,总是蕴藏在科学的空白处。恩格斯说:“科学在两门学科的交界处是最有前途的。”这种填补空白的研究课题,往往又表现为两种具体情况:第一,原有的理论和观点已不能解决新的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新的论证和说明。在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点上所选取的课题才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第二,在两种或几种学科的渗透、结合点上所选择的课题也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创新性。许多边缘学科,如仿生学、地球物理学、人体力学等,这些新学科的产生,拓宽了自然科学研究的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就更强。全球化之后,世界文化、政治、经济更是水乳交融。所以我们的研究也要向多元化、多向度发展,向交叉学科发展,不断选择创新性的课题去探索和研究。
  从事开创性学术研究,一般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利用,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资借鉴,研究难度较大,风险也较大。不过一旦有所建树,就能对学科的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如1978年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由个别人发起,不少人走在讨论的前列,走过种种误区,冲破重重阻力,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起了领先和带头作用。从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选取论题,有可能全部正确,有可能全部错误,也有可能部分正确而另一部分错误。但是只要有大胆探索和务实求真精神,就有可能在研究领域中劈出一方天地。在此基础上,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还可更进一步进行超前研究和高瞻远瞩的探讨。
  其次,纠正通说,正本清源。纠正通说,也是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纠正通说,就是指对已被承认或流行的学术观点中的偏颇甚至错误进行批驳或纠正。有些理论、观点,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对的,成了通说。看起来好像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而事实上其理论是错误的或者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应该重新正确认识。如“宇称守衡定律”曾经是物理学上经过千百次实验所证实了的金科玉律,但杨振宁、李政道没有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以求实的精神,详细地研究了与这条定律相矛盾的现象,又做了多次实验,大胆地提出:“宇称守衡定律”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定律,它只是在基本粒子的强的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中才适合,而在弱的相互作用中不适用。由此确立了被称为可以和爱因斯坦打破牛顿力学万能理论相媲美的宇称不守衡的新理论。
  再次,补充前说,有所前进。也叫老题新论,旧题新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研究的阶段性,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某种偏颇、失误、漏洞、疑点和不足之处,这是难免的。即使是名家、权威的意见、主张也要敢于打上一个问号,抓住他们理论与论述上的破绽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或修正,或补充,或用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去验证,或从新角度、深层次去论述,从而得出更充实、更完善、更全面的新见解、新结论。比如,“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在理论上多年都停留在“不能是没有民主的集中,也不能是没有集中的民主”这种所谓辩证但缺乏对其关系的深刻内涵解析的水准上。而王寿林教授在前说的基础上,就在论文《民主集中制的真义》中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且这种见解与当前我们国家强调完善宪政的大思路大方向是内在一致的,是其理论框架内的可贵的充实与补充。再比如,农业、工业、腐败、思想政治工作等都是旧题老题,有的甚至沿袭了几十年,但这些旧话题在新时期中,其内容、结构、形式、特点、趋势、地位等又都产生了新的内涵。旧题老题完全可以新论。
  当然,任何创造性很强的发明和新颖、独特的假说,一切预测未来的设想、预见和幻想,都必须以科学性为基本依据,即选题必须建立在总结过去有关领域科学实验成果和理论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离开这个基础,任何重大发明和发现都只是空想而已,将会一无所获或所获无几。比如从13世纪以来人们对“永动机”的研究,当代中国曾经的对“气功”研究的走火入魔,都是其明证。
  三、研究课题的可行性
  在选题策划时,既要考虑客观需要、社会价值,考虑论题研究的必要性,又要考虑开展研究、进行论文写作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考虑完成研究和写作的可能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倘若论题有价值,而作者力不从心,无法完成,或无法圆满完成,也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去进行选题策划。
  首先,要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优势。专业特长是一项很重要的主观条件。选题策划,应该是自己经过认真学习与钻研之后的必然结果。自己对所从事的学科、钻研的重点,有了较多的积累,不但对前人取得的成果、 达到的水平较为熟悉,而且对遗留的问题、争论的问题也较为清楚。在这个学科中,或在这个领域中,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在哪些方面仍有研究的必要和广阔的前景?学科发展的趋势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都应心中有数。这样,才能避免选题策划的盲目性,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长与优势。 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扬长避短。扬长,就是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与优势;避短,就是不要去搞那些在专业上不熟悉的东西。如《试论GATS与中国服务贸易法制建设》 是法学领域的课题,就不是物理学家所能探讨的;《“风骨”范畴的审美新质》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的课题,就不是化学家所能解决的。从小的方面看,同一学科领域中的研究者,也有个专业对口的问题。只有从自己专业特长方面选题,才能发挥对相关信息掌握的优势,其研究才容易深入下去,才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个人的喜好情绪。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人们去进行某种活动的原动力之一。如果研究者对某一事物产生喜好意识,就会积极地去接近它,研究它,认识它,获得它。兴趣可以充分地调动起研究者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并为灵感的出现打下心理基础。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曾这样说过:“ 我记得从我在学校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这就是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等论著的内部动力。兴趣和爱好使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引导人不辞劳苦地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奥秘,满腔热情地从事创造性的观测实验和思维活动,保持旺盛的斗志,直至完成科研任务。
  再次,要考虑自己的能力与水平,选择大小难易适中的论题。对于初学搞科研,初学写论文的人来说,论题宜小不宜大。例如,《关于素质教育的探讨》《论减负》《论全球供应链与企业竞争力的战略关系》《城市政府建设向何处去》《谈语言和文字》这样的论题,对于刚涉足科研的人来说,就显得论题范围太宽泛了。比如《对通货膨胀下外币报表折算、调整方法的探讨》《作为“绣像小说”的〈天路历程〉》《古代文秘制度》《对武汉城市雕塑的评析和思考》《富硒饲料对实验动物免疫生理指标的影响》《论电影叙事中的“空间畸变”与“间离效果”》、《诗歌散文诉求式广告文案的特点》《试论高校校办产业档案管理工作若干问题》《英语词汇中的性 别偏见》等论题就较为具体,明确而独特,易于把握和深入地研究。再比如将“论休谟的哲学思想”缩小为“论休谟的不可知论”进而具体到“论休谟的因果论”。如此层层深入地加以限定,直到自己能力所及并能取得最佳成果为止,而这样选出来的题目,好把握,更能突显自己的见解,也有利于研究的展开和论文的写作。写论文要靠点的突破,靠深度的挖掘。在选题上如果层层深入,定位于某个具体的点上,而且这个点是被别人所忽视的一个“点”,这样的“点”就是富有学术价值的“点”,同样可以做出大文章来。论题虽有一定难度,但是经过努力又有成功的可能,还是应下决心去选它。如果选题过于容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与潜力,也是不可取的。对与同一个课题,不同的研究者掌握和驾驭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对知识水平高、 经验丰富的人来说,可能是轻车熟路、驾驭自如;而对于科研新手来说,却可能是力不从心、寸步难行。考虑可行性原则,对于科研新手意义更大。科学研究,也是学术上的探险,树立可望而又可及的目标,既实事求是,又“跳跃摘果”,向着国内甚至国际的先进水平冲刺,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竞争意识。
  选题策划除了要考虑上述主观条件外,还要考虑客观条件,诸如资料、时间、使用设备、器材、科研经费等客观条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搞科学研究,一定要搜集大量信息。信息的来源,一靠实际调查,二靠查阅图书报刊资料。图书报刊资料(包括网络上的资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缺乏,难以写出有分量的论文。如果所选的课题或论题在资料的查找收集上有困难,这样的选题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在选题策划时,看看自己在哪方面比较容 易搜集相关资料,就从那方面选择论题。选题策划,还要考虑时间及计划的篇幅。所谓考虑时间条件,一是时间要充足。要求作者在选题时根据时间条件,考虑课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是否适中,掌握好课题的分量。二是合理安排时间。写作论文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地诉诸文字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研究与“想”的过程。论文篇幅的长短,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要力避多而杂、 长而空。另外,科研新手特别是在校学生,选题时要考虑到向导师或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同事请教,以得到全面、 具体的指导,这显然有利于写作的迅速展开和顺利完成。由于导师在选题、资料检索、研究方法、写作技法给予的启发,新手不仅可以减少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更可以学习导师的研究方法和特点,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更是无价之宝。


来源:刘洁珉     博士中国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10 16:04 , Processed in 0.06635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