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xinnn 发表于 2006-4-7 14:32

共同探讨——关于“电跳”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6-2 09:35 编辑

  熟悉旋转机械非接触式测振的朋友都会遇到关于“电跳”的问题,不知道各位大侠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API中也只是说有键相信号,判断出“电跳”值的相位,即可进行矢量的加减。但该标准却一直不被一些非专业人士认可和接受,所以很难真正的应用。

  关于“电跳”值的产生是不是一种电磁感应,由测振区表面磁场分布决定的?那么用去磁机去磁后为什么还是有电跳”值存在?以前也曾做过实验,用铜质隔套与电涡流传感器进行隔离,并保证铜质隔套表面径向圆机械跳动不超过0.005,但效果仍不理想。国外确实有这方面的工艺技术,希望懂行的前辈大侠不吝赐教!后进这厢有理了!

shuxinnn 发表于 2006-4-8 16:05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6-2 09:35 编辑

  论坛里教授、博士这么多,没想到了解工程实践,实际问题的确是不多,能够解决问题恐怕寥寥。理论搞的再深再透,到工程应用上80%都被否定,还要重新建模,建场。为什么就不能从实践出发从结果反推原理,从现象分析本质,把工程和理论有机的结合,把理论转化成生产力?

sgman 发表于 2006-6-11 22:09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6-2 09:36 编辑

  shuxinnn小朋友提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无名的振动 发表于 2006-6-12 00:29

愿意学习

mriook 发表于 2006-6-12 10:15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6-2 09:36 编辑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不断学习

sgman 发表于 2006-6-13 20:02

电跳,也叫电气不圆度,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特别少,几乎没有

happyman 发表于 2006-6-14 00:34

回复:(shuxinnn)论坛里教授、博士这么多,没想到了...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6-2 09:36 编辑

  以下是引用shuxinnn在2006-4-8 16:05:08的发言:

  论坛里教授、博士这么多,没想到了解工程实践,实际问题的确是不多,能够解决问题恐怕寥寥。理论搞的再深再透,到工程应用上80%都被否定,还要重新建模,建场。为什么就不能从实践出发从结果反推原理,从现象分析本质,把工程和理论有机的结合,把理论转化成生产力?

  你的这个建议很不错,但是实际问题往往都有其特殊性,除非正好有对此问题有较清楚认识 人才会给出一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否则也不会轻易发表所谓的高见,免得误导了别人。

realhappy 发表于 2006-6-14 19:01

回复:(shuxinnn)共同探讨——关于“电跳”

这个问题还是第一次听说,楼主可以提供资料以供共同研究。

sgman 发表于 2006-6-14 20:20

据说杭州汽轮机厂请德国的专家解决了电跳的问题,可以向他们请教

shuxinnn 发表于 2006-6-15 16:00

谢谢几位同仁的回复,特别感谢sgman,德国,意大利确实有这种技术,而且应用的很好,但据说也只是通过人工手段从光洁度方面保证其机械跳动.我们国内搞振动、金属材料的专家这么多,立一个项进行攻关,其工程应用价值无可限量.

duguijun 发表于 2008-11-19 16:43

回复 楼主 shuxinnn 的帖子

第一次听说,楼主能否把问题解释的更详细些,也让大家都学习学习。

tjxz888 发表于 2008-11-19 19:42

对于一般的气压机转子,电跳其实就是转子带磁现象,在进行转子动平衡的之前,一般要对转子进行除锈和去除电跳的工作程序。这是规范的流程。转子带磁后,对涡流传感器的影响较大。

mriook 发表于 2008-11-20 09:41

看这个帖子又看到了06年自己的回复,呵呵。
这个问题理解了电涡流传感器的原理也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一个是机械跳动,可以通过处理测点表面的圆度和光滑度来解决。
一个是电跳,就是表面是圆的,也光滑,还是有原始误差,这还可能有两种原因,测量表面有剩磁;测点处的轴内部金属不均匀,有空洞等。消磁可以解决剩磁问题,但后一种是娘胎里带来的,要从制造工程中避免才能解决。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从算法上去掉原始误差,就是测量低速下的波形,认为这就是原始误差,然后在正常运转时测得的波形中减掉这个原始误差波形。这个要求有键相传感器,才能以键相脉冲为参考做整周期的计算。
电涡流传感器的原理请大家自己找本书复习一下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同探讨——关于“电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