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用什么方法做损伤识别
大家在用什么方法做损伤识别啊?哪种识别方法更具有工程意义?欢迎灌水 这个问题可以看看一些综述性文章,问题是提出来了,如何解决还是一个问题,现在用小波的比较多,但具体怎么样,我没有做过。 回复 1 # lixingman 的帖子好像声发射可以探测 很多统计模式识别方法也可以吧! 回复 2 # rogen 的帖子
小波的基础理论太深奥了,我自己都看不明白 其实也不是太深奥,自己静下心来看看还是可以消化的。 希望这个版块的管理员可以总结一篇扫盲贴,我这样的新人不懂得太多了。 本帖最后由 mxlzhenzhu 于 2016-7-13 22:50 编辑
第一种方法,模态力残量法
dF=(K-lamda*M)Shape
第二种方法,应变能法(ESE)
Element strain energy= Shape.' *Ke * Shape
Ke是单元刚度,Shape是阵型,ESE就是应变能;(没有乘1/2)
这种方法和上面的方法一样,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不同阶次的模态参与计算结果指示的损伤位置,可能不一致。
基于ESE可进一步推导得到ESECR,CR表示变化百分比。
第三种方法,单元摄动量法
delta_K=-
下标d表示已经损伤的结构,事先已知,需要通过测试反推。实际上并不是已知,都不好那么确认。
第四种,CoMAC指标,这个指标和振型归一化有关系,少用。
第五种,损伤系数计算识别法
把摄动量看成是各个单元刚度的线性叠加
delta_K= sum(ai*Kei)
ai就是损伤系数,Kei是第i个单元刚度矩阵。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CMCM法,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当然,计算这些系数的方法不唯一,比如,你可以通过MUP各种算法更新得到,但是这又涉及各种MUP算法的选用。
就写这么多吧,其实差不多就这些。
还有混合方法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方法
电涡流探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