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华 发表于 2006-10-19 10:08

.
    在学校期间,硕士应该好好在研究方向打好理论基础,认真的读1-2本经典的著作,能有实验尽量接触一些;博士生应该在研究基础上有所建树,那么实验(不是试验)是发现的唯一途径,当然指理工领域。

    实验是件非常难的事情,要有硬件条件,更需要软件条件,硬件就是设备,软件就是有基础,或有技术人员支持,这才是进行实验的基本条件,充分条件是还要有Idear,做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做?结果对吗?说明什么?

    Idear是在很好的理论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工作,整日苦思冥想,也许突然间迸发出一个灵感,这种灵感产生必须有前面的三个前提,但有了三个前提到不一定能产生灵感,... ...

   做研究的目前最难的是超脱... ...



转贴一篇文章:

诺贝尔科学奖为何再次全落美国

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三大科学奖,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

     应当说,世界上任何不带政治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是个奇迹,值得钦佩和思考。有国人怀疑过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性,例如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具有政治性、阶级性。但科学奖没有政治性,惠及全人类,就难以怀疑它的公正性了。也有人认为评审委员会对美国人情有独钟,老是把目光对准美国,不顾及其他国家。这也未必如此。因为它只是授予个人或组织,而不是国家,评审委员会没有任何需要求助于这些人和组织。医学奖得主法尔在接到电话通知后竟说:“我觉得自己在做梦,或者对方打错了电话。”这就是证明。

     为什么每年的诺贝尔奖项总少不了美国人的身影,特别在科学奖上他们多次“大满贯”?这是很多因素促成的。

     撇开整体的体制不说,谈两个具体的因素:一是每一个科学家所在的地区、单位必须有保证科学家想像、选题、设计和实验所需的高度自由的氛围,不受任何行政权力的干扰和限制;二是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行真正的特别是高深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是不可想像的。无疑,这两点美国人做得最好。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委员利亚斯所说,相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在科研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美国的整个科研体制为科学家们营造了宽松、适宜的工作氛围。拿科恩伯格(此次化学奖得主)来说,“他可以10年潜心在自己的领域内钻研,而没有任何压力迫使他出成果”。科研资金充足更不用说了,这是美国的硬力量: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大国之一,更重要的是政府或机构舍得把钱投到科研上去。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另一个不为常人所看到或谈及的软力量就是美国人普遍对科学的重视、热爱和支持。美国是由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建立的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不断创新。创新首先得重视科学研究,于是提倡和鼓励科学研究成了美国人一种普遍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为美国人把科学创新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如赚钱和发财以及为了个人荣誉。当45岁的梅洛获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他却感到很突然,认为自己还年轻,应该在10年或20年以后才能获得此奖。随后他表示将把一部分奖金捐给慈善机构。这表明美国人从事科学研究不是急功近利、追名逐利。

    美国人热爱和专注科学的另一表现是不见异思迁,不借助各种权力走捷径。几乎没有一位诺奖得主当过官,甚至连大学校长、院长也没当过。爱因斯坦就曾拒当以色列总统,本次五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全是普通教授也是证明。因为科学家若想在政治经济领域有所图,就不可能专注于科学研究,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发现,也就不可能与诺奖有缘。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创新是人的志愿和爱好,一般不需要政府号召,不需要它来组织领导。政府一般不对国家科学院和大学院校实行科研上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更不对科研人员实行成果量化考核等等,因为这样做会束缚科学家的手脚,制约他们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这一切就是保证美国科学发现和不断创新所必不可少的软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作为新兴发展大国,若想像许多国人所期望的那样尽快有自己的诺奖得主,就必须学习和借鉴美国经验,进行制度和观念创新,建设好软力量。而这种软力量绝不是仅靠恢复儒学和古文化传统可以企及的,必须建立与现代文明走向一致的制度和价值体系。

bulingshan 发表于 2006-10-27 13:02

欧阳教授的一番发挥,洋洋洒洒,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做小弟的敬佩!按我读了楼上各位的话,我理解,楼主的问题应该属于工程测试的范畴吧。
       下面我就从我本人的经验来讲讲我的看法,楼主问的问题很明确了,就是在实测当中,标定,灵敏度的含义。其实,我们这些振动测试的所最关心的是怎么把实测得到的数据转换成现实需要的数据。一般,我们测到的(我指的是传感器输出的数据)是电信号(V,mV,uV,pC等等),根据不同的传感器种类,这些原始信号实际反映的其实是速度,加速度,位移等信息(当然还有其他的,这些我们称之为工程单位EU)。在这其中,灵敏度和标定系数就是这个转换系数。
      举个实际的例子,哈尔滨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生产的941B型拾振器,在拨到二档,测速度时,它的硬件设计指标:灵敏度是23V*s/m,但是具体到一只传感器,还需要对它进行标定,最终得出来实际这只传感器的灵敏度是23.56V*s/m。那么在实际测试时,你在处理数据或者在数采软件里设置的时候,就要在原数据的基础上除以这个灵敏度,得出来得就是速度数据。
      不知道解释的到位不到位,请欧阳教授把关!
       另外,本人的另外一个实测的帖子,请关注:
http://forum.vibunio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5947&highlight=%2Bbulingshan
      希望大家所有搞实测的人把这个帖子顶起来。

hyl2323 发表于 2006-10-31 11:51

欧阳教授言之甚有理,顶

hxf429 发表于 2006-11-14 14:17

好贴,能不能把相关资料整理下,给大家参考

Falco 发表于 2006-11-14 20:11

很简单的几个概念怎么搞成这么复杂?

cao 发表于 2006-11-18 12:28

1)以上各位朋友的发言很有道理。
2)在此简单阐述一下加速度计的检测:
      电荷灵敏度,   与压电加速度计有关,但电荷放大器上也应与其配合。
      电压放大系数   一般是电荷放大器上的设置。
      两者乘积即为最后得出的电压值与加速度间的关系。
      最后,如果是用采集卡进入计算机,当然要看你的采集卡的放大系数。
      如果整个检测系统还有其它环节,如滤波,还要考虑其放大倍数。等等。
3)上述的讨论,还没有考虑到系统的动态特性,实际上,完全以放大系数,一个确定的值来计算的话,是有问题。不过目前大多都是这样用的。

请批评指正。

daihao213 发表于 2006-12-25 18:40

增长了不少见识

swk_sun 发表于 2007-12-21 20:37

学习,说的好! 中国人加油啊!

xyxiang1 发表于 2007-12-24 12:39

回复 #16 欧阳中华 的帖子

震憾!
讲的太好了!

szdlliuzm 发表于 2007-12-24 13:26

今天用了个WS-5921的采集仪,在采集数据时需要设置标定系数。
灵敏度是传感器将非电参数转换为电参数的比例系数, 采集仪输入输出的都是地电参数,标定系数就是将采集仪采集到的电参数再转换成原来的非电参数了。
灵敏度与标定系数互为倒数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求助:标定系数、灵敏度含义及其在实测数据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