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学生,不过明年想当回学生了,呵呵…… 不知jany有没有看到关于评审团的文献?评审过程是很讲究的,例如样本长度,样本数量,播放顺序,评价结果筛选等。确实要适当培训,某些心理声学的感受,如尖锐度,粗糙度,常人是难以辨别的。而且,一切涉及主观的东西都是不稳定的,必须要有一些客观的方法来辅助,那就是主观感觉的客观评价量,这又回到心理声学指标本身了,而所有心理声学指标的计算都和特定的人群相关,中国人自己的人工头和等响曲线,确实是声品质评价的最核心最关键之处。这是最终的瓶颈! 看过一些,不是很多。您说的这些样本长度,数量等是有一些相关的约定,倒不是特别死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测试人员的心理感受。过长,过多都会使测试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某些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客观情况等。就我个人感觉而远,尖锐度和粗糙度这些评价指标靠人听是很难的,我曾听过一些样本,说实话听不出来。
我非常赞成您提出的主观感受的客观评价,但肯定是一个工作量很大的项目。 我在声学基础和噪声治理板块发了《汽车噪声声品质主观听审实验研究)这样一个帖子,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讨论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