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 发表于 2007-4-28 06:33

[转贴]Romberg算法求数值积分的原理与实现

数值积分实际上都是基于插值的,我们算的都是离散的一些个点与点对应的函数值,于是要求连续的积分是不可能的。
记等距分点a<x0<x1<...<b,距离h=(b-a)/n,n为分段数,设它的插值函数存在且为L(x),我们用SL(x)dx的积分代替Sf(x)dx的积分值,这就是数值积分的最基本原理。
Newton-Cores公式,给出上面的积分为:
In=(b-a)∑[ C(n,k)f(xk) ]
其中C(n,k)是Cores系数,设x=a+th,则有
C(n,k)=(-1)^(n-k)/(nk!(n-k)! S∏(t-j)dt   j=0 to n,j!=k
当n=1时,算出C(1,0)=C(1,1)=1/2,即熟悉的梯形公式
I1=(b-a)(f(a)+f(b))/2
当n=2时,算出C(2,0)=1/6,C(2,1)=4/6,C(2,2)=1/6,这时就是Simpson公式,记得原来数学分析书上有提到过,它是按二次曲线插值的,有比较好的效率
I2=(b-a)(f(a)+4f((a+b)/2)+f(b))/6
这样一直算下去,会有更好的公式,且当n为偶数时,具有n+1次代数精度,但是当n>=8时,系数出现负项,将会不稳定,因此实际中只使用低次的Newton_Cores公式。

解决的办法有几种,一种是进行复化的求积公式,跟低次分段插值一样,将积分区间分成若干小段,每小段做低次积分,再求和;另一种办法就是用所谓的变步长积分。
其实所谓变步长法,就是我们熟知的递推法,在这里将看到递推法的妙处。我们拿到一个积分,和被积区间(a,b),如何确定h呢?递推,先用较大的h试,如果不满意就将它细分,直到满意为止。
如果一开始只有一个分点,再将它们二分得四个,一直二分下去,那么原梯形公式将得到递推梯形公式,它是从n个分段二分到2n个的递推关系:
T2n=Tn/2+h/2∑f(xk+1/2)   
右边求和部分是新插入的结点,于是就很方便程序控制,误差控制就考虑|T2n-Tn|的值,事后估计误差。但是直接用梯形法,收敛速度很慢,进一步优化发现,梯形法的余项展开为:
T(h)=I+a1h^2+a2h^4+a3h^6+...
如果h比较小,那T(h)=I+O(h^2),为了提高效率,以h/2代h,得
T(h/2)=I+a1/4h^2+a2/16h^4+...
于是T1(h)=4/3T(h/2)-1/3T(h)=I+b1h^4+b2h^6+b3h^8+...,即T1(h)=I+O(h^4),如果将前面公式代进来发现其实T1就是Simpson公式,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继续。按这样的方法递推求积分通常称为Richardson外推加速法。设T(m,k)表示T(0,k)梯形值的m次加速值,那么有递推公式:
T(m,k)=4^m/(4^m-1) T(m-1,k+1) - 1/(4^m-1) T(m-1,k)   
最后拿到手的公式就只有,,按这样的方法构造一个T数表(它是一个三角形数表),得到的计算机上求积分的方法,就叫Romberg算法,算法简单描述为:
1,准备初值,T(0,0)=(b-a)(f(a)+f(b))/2
2,求梯形值,由公式
3,求加速值,由公式
4,精度控制

T(0,0)
T(0,1)T(1,0)
T(0,2)T(1,1)T(2,0)
T(0,3)T(1,2)T(2,1)T(3,0)
...
感觉这离最终实现还有一点点远的路,拿用C/C++实现吧,具体的实现方法还须考虑一些细节问题:
1,空间复杂度,T数表是一个三角形,如果开一个三角形大将是O(n*n)复杂度的,比较浪费,其实事实上有用的只是当前一行和下一行,于是只需要O(n)记录当前行,即一个梯形值和它的全部外推值。T:当前梯形值,T->T外推值。
2、公式两个系数比较复杂,如果直接算效率太低,而且中间结果可能膨胀,于是还需要算它的递推公式:
设T(m,k)=k1T(m-1,k+1)-k2T(m-1,k)
不难发现
k1/k2=4^m   (1)
k1=k2+1   (2)
(1)两边乘个4得到,4k1/k2=4^(m+1),于是
k2'=1/(4k1/k2-1)=k2/(4k1-k2)
k1'=k2'+1
初值k1=4/3,k2=1/3
最后得到C/C++描述的实现程序:

#include <math.h>
#include <iostream.h>
double my_f(double x)
{
return x==0.0?1.0:sin(x)/x;
}
double Romberg(double (*f)(double),double a,double b,double eps)
{
double T;
double h=b-a;
int n=1;
T=h*(f(a)/4.0+f(b)/4.0+f(a+h/2.0)/2.0);//复化梯形公式
T=h*(f(a)/6.0+f(b)/6.0+f(a+h/2.0)/1.5);//辛甫生公式
for(int i=2;fabs(T-T)>eps;++i)
{
//计算递推梯形值,base
h/=2.0;
n<<=1;//分点数
int j;
double base=T/h;
double x=a+h/2.0;
for(j=0;j<n;++j)
{
   base+=f(x);
   x+=h;
}
base=base*h/2.0;
//计算外推加速值,T->T
double k1=4.0/3.0,k2=1.0/3.0;
for(j=0;j<i;++j)
{
   double hand=k1*base-k2*T;
   T=base;
   base=hand;
   k2=k2/(4.0*k1-k2);
   k1=k2+1.0;
}
T=base;
//cout<<T<<endl;
}
return T;
}
int main(void)
{
cout<<Romberg(my_f,0.0,1.0,1e-8)<<endl;
return 0;
}
如果积分区间比较大,当你把中间结果输出观察时,会发现有不稳定的现象,什么原因?由前面的梯形法的余项看,它是关于h的展开式,如果h的绝对值小于1,它才收敛,区间太大在一开始会有很大的h,自然结果是不稳定的,但是随着区间的二分,h终会达到收敛半径之内,从而使积分值收敛。
算法的复杂性,这个比较难描述,它和积分区间有关,如果限定只在上积分,那设梯形值递推了n次,第i次将做2^i次的分点处值的计算,i次外推计算,最终计算次数为O(2^n)量级,但是分段半径h也会变成0.5^n,同时精度保证在h^(2n+4))的范围,即达到(0.5)^(2n^2+4n),即达O(n*n)量级个二进制有效位,如果要达到十进制小数点后30位的有效数字的精度,因为100log<10,2>=30.x,故只需n=10左右即可,而做的运算次数只有2^10=1k次左右,可见效率很可观。
rickone 2006/10/19


转自算法驿站:http://blog.programfan.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Romberg算法求数值积分的原理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