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in 发表于 2020-6-11 10:53

学力学所面临的挑战

力学应该学成什么样?钱伟长先生说:“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在我看来,这大概可以算是力学学习的理想境界:不是说我会什么我去做什么,而是说祖国需要什么我就会什么。最大化的实现个人价值!

这本质上也体现了力学的无边界特性。无边界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边界,而是说信息、能量等可以在边界两侧自由的不受阻碍通过。力学的无边界性要求力学和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相关专业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交流:一是将力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应用到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相关学科中(这里不区分学科与专业),推动其它学科的发展,体现的是力学“用”的方面;二是力学需要从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相关学科中吸取养分充实力学的理论体系,是力学“学”的方面。

所谓的力学鸡汤,就是侧重于力学“用”的方面,讲力学如何在相关学科中指点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给人营造出一种“学力学课,闯理工科”的印象。结合钱伟长先生那句话,我确实认为力学有这样的魅力,但要让这种魅力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唯有切实做到以“学”为本。不仅要扎实学好力学课,同时还要学习数学、物理、机械、土木相关学科中的优秀成果,弥补力学的不足,只有这样力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力学的效用。如果只向往力学“用”的壮志凌云,而忽视力学“学”的艰辛劳顿,学力学就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由于力学专业没有明确的行业背景,力学毕业生一般会被鼓励到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相关行业中就业。但是可以想见,每年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专业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毕业,力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和他们相比有优势吗?

表1粗略的统计了力学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大多数工科专业都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此外,像土木工程和航空航天工程还开设了弹性力学、有限元、流体力学等力学课程。实际上,还有一些课程虽然名称上不同,但在知识点上与力学课程有不少重合。

表1 力学专业和部分相关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对比注:1. 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各专业培养方案。2. 课程主要筛选了力学类和部分专业课程。
如机械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参考:钟毅芳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中,以强度、刚度校核为基础,这部分与材料力学的知识点重合。然后,通过介绍《极限与配合》标准,并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标准进行各类机构的设计。《工程机械液压与传动》(参考:李芳民人民交通出版社)中液压流体力学属于流体力学的内容,此外,介绍了泵、阀门、传动系统等。

再如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混凝土结构》(参考:蓝宗建,东南大学出版社),主要是对混凝土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以及 (TJ10-74) 混凝土标号和 (GBJ0-89) 混凝土强度等级换算表两个规范的介绍。土木工程还可以分为房屋建筑、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等多个方向,在这些不同的方向中,大多是以承载力、强度、刚度、结构为主要关注点,也就是说是力学为基础,再考虑相关工程规范。

我总感觉“力学+行业规范”就是这些行业背景清晰的专业所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的共同特点。这种模式实际上说明了力学和工科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它们的关系很像是“魂”与“体”的关系,谁也不能离开谁。假设,设计一座桥梁,如果没有力学分析,仅凭经验设计,那么这座桥建好后会不会塌?在什么条件下塌?那只能等建好桥以后,在使用中发生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依据力学分析,桥梁的高低胖瘦都可以准确设计,让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有了生命。当然力学不与工程结合,就不能能判定那些理论正确与否?有没有用?

然而,对比力学和相关工程专业的教材,在相关工程专业的教材中经常能看到力学的知识点;但在力学的教材中,却很少涉及到工程背景,工程结构的描述。在生活中,经常见相关工程专业的老师、工程师向力学老师请教工程中所涉及的力学建模、分析求解问题,却很少见力学老师向工程师请教具体的工程问题。

这就像力学的能量一直在向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流动,但从相关工程领域的能量却很难流回到力学中。长此以往,做工程的人都懂力学了,而学力学的人却对工程一直似懂非懂。
隔膜边界
力学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向工程学习,还要有所发展。在无缝钢管制作中,有一种工艺是将实心的圆柱棒坯料放置在两个同向旋转的辊轴之间,使得坯料反复被挤压,在中心部位形成疏松和孔腔,此时再用顶头对准坯料中心顶入并穿透实心的圆柱棒,就可以制成一定口径的无缝钢管。
无缝钢管制作,曼内斯曼效应(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现象由德国曼内斯曼兄弟 (Mannesmann Brother) 发现,称之为曼内斯曼效应,兄弟俩以此申请了无缝钢管轧制工艺专利,并于1890年组建了Deutsch-Österreichische Mannesmannröhren-Werke AG (公司名)。实际上,曼内斯曼效应可以用1882年赫兹提出的接触理论来解释,接触理论将接触问题简化为两个球接触,其破坏形式为切应力破坏,而且破坏不发生在接触表面,而是发生在距离接触表面一定距离的材料内部。这就为顶头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
球接触模型(图片来源:网络)
力学总是挑出那些典型结构,如梁、轴、板、壳等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结构,进行最本质的力学分析。而工程不仅梁上叠梁、板上摞板使结构越来复杂,分析难度和工作量也随之翻翻。

借用化学中原子组成分子、化合物的思想,力学分析就是工程分析中的基本元素。再看曼内斯曼效应,在实心杆件上加两个辊子碾压,这是两个动态的赫兹接触模型,细长杆做的顶头顶入实心杆,这是断裂力学中的II裂纹断裂模型,将这些力学元素组合起来,就成了指导无缝钢管制造工艺的曼内斯曼效应——由两个接触模型,一个断裂模型组成的“化合物”。

在化学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是底层材料,不同原子组成分子(或晶体),分子(或晶体)宏观组合后成为材料。再往上,材料交给工程人员进行各种工业设计。在这个序列中,力学相对于工程的关系,就像原子相对于材料、甚至是高楼大厦的关系。如果直接给工程师一堆原子,让他建一座大厦,他肯定愁眉不展!这就不难理解工程人员对于力学又爱又怕的感情。利用力学元素,组合出力学“化合物”,形成工程人员可用的“工程材料”就是力学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这就要求学力学不仅要学好力学课程,同时还要具有快速的学习相关工程背景,分析工程需求的能力。或许力学真应了古文中力学的本意“努力学习”,学力学绝不是学了力学就可以高枕无忧,学力学还需要向工程学习,要对某一项工程领域不断学习和深入,这样才能在相关的行业领域中有所作为。学力学者要不怕困难,要敢于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大多在开展各类教学改革,其中压缩课时已成大势所趋,很多工科专业都对力学课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压缩,这就相当于把力学能量向工程领域流通的阀门关小了,也意味着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力学人才紧缺的状况,特别是中国科技水平全面提升之后,工业建设不能再依靠国外引进,不得不进行自行设计之时,力学的分析、计算必将成为工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学习力学的同学,能不能担负起这一责任?只学力学教材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将力学与工程相结合,敢于创新,才能真正的将知识变为创造力,造福人类。

来源:力学酒吧微信公众号(ID:Mechanics-Bar),作者:张伟伟 太原科技大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力学所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