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噪声治理新技术—电梯专用静音器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梯噪声产生的机理和特性,介绍了电梯降噪新技术—电梯静音器并阐明了其技术特性和使用效果。关键词:噪声治理,电梯专用静音器
A new technology of elevator noise reduction--—elevator scilencer
Mr. Wen Huanling
(Shenzhen PowerChair Inc .Shenzhen 518000)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is the ma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levator noise and introduces a new technology of elevator noise reduction—elevator scilencer
Key words: elevator noise; elevator scilencer
1.概述
我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层建筑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电梯行业也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内的现有电梯使用量已接近400万台,每年新增电梯量达到30多万台。在这种快速发展过程中,电梯的运行噪声扰民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新的环境问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研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经过大量的工程应用,证明本项技术达到了能完全解决电梯振动噪声扰民这一难题水平。
2.电梯噪声的形成
2.1电梯设备噪声
电梯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有:曳引机、提升钢缆、限速器、轨道、配电柜、轿厢、配重、缓冲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等组成。其中噪声产生的部件主要有以下三种部位:
2.1.1曳引机
高速运转的曳引起是产生噪声振动的主要源。曳引起、轿厢、配重、钢缆相连组成一个振动源系统。
2.1.2配电柜
配电柜的噪声主要由接触器产生,当电梯开启和停止时,接触器的接触开关在脉冲电流的作用下,产生“ 嗒嗒 ”的声音,达到85dB(A)以上,一般来讲,交流接触器比直流接触器产生的噪声更大。
2.1.3限速器
限速器的噪声主要是其在运转的过程中产生的振动由固体结构传播产生,其频率特性主要是低频特性。
2.2电梯噪声的特点
2.2.1振动力非周期性
如前所述,电梯的振动系统由曳引机、轿厢和配重系统组成,其曳引机在振动时的负载是经常变化,是非周期性的。如上行时,曳引机负载重量较大,下行时负载重量较小,轿厢内乘坐人员的多少也影响着曳引起负载。总之,电梯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力是变化的,不具备如水泵、制冷机等住房设备的周期性的振动力。
2.2.2脉冲性随机性
电梯在停止状态到运行时,其速度将产生突变,此时产生的噪声最高的,具有典型脉冲噪声的特性。人们使用电梯的随机性,决定电梯产生的噪声随机性,这种随机噪声对人们的影响要比恒定噪声影响大。
2.2.3低频性
电梯振动系统产生噪声主要经过固体传声途径进行传播。由于建筑物的楼板、墙体、梁、柱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等非匀质材料构成,所以当声音在此种固体物质中传播时,由于散射和耗散作用,其高频声的衰减很快,传到受影响点时,只剩下低频声成份。
2.2.4受影响区域局限性
电梯噪声的影响主要是居住在顶层,电梯机房楼下的人们,一般情况下,电梯井和居民的客厅和厨房共墙时影响更大。
3.电梯噪声的新技术
针对以上电梯噪声特点,笔者根据多年研究实践,研制一种高效的电梯减振和降噪技术,效果奇佳。经过近两千多台电梯安装使用,其本能达到电梯噪声零排放水平,由于该技术目前还在专利保护期,主要技术要点不便介绍,本文着重介绍其技术性能和使用效果。其外型如图(1)(2)。
图(1)
图(2)
3.1技术性能
3.1.1面接触减振,电梯减振现在的形成通常由四个减振橡胶放置在曳引起机的四个机脚上,属于点接触式减振;本技术的减振扩大为面接触使减振效率更高。
3.1.2减振带宽;1HZ~80HZ振动衰减78%以上。
3.1.3声衰减量高;能完全隔断曳引机产生的宽带噪声传播。
3.1.4稳定性安全性好;由于曳引机和本技术的产品为面接触安装形成,其设备运转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较点接触式安装更好。
3.1.5使用寿命长;能达到与电梯寿命相同的标准。
3.1.6安装简便;由四个螺栓固定在曳引机的工字钢上即可。
3.2实行使用效果介绍
某楼盘高28层,安装了某大品牌电梯,电梯运行速度2m/s,载重量为1000KG。业主入住后,对电梯噪音投诉强烈。我们专门对该楼盘的电梯噪声在安装电梯专用静音器前后作对比测试,测试地点为居民卧房,结果如下: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125-500Hz的低频段的声衰减量达到10dB(A)以上,主要形成低频干扰。安装完成后,在受影响点房间基本上感觉不到电梯运行,效果很好。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1b00401013iak.html
页:
[1]